首頁 行業(yè) 活動 項目 快訊 文娛 時尚 娛樂 科技 汽車 綜合 生活

為什么媒體的“新年獻詞”不再讓人淚流滿面?

2022-01-01 12:42:53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如果說以往的新年獻詞,媒體的角色是引領(lǐng)者與啟蒙者,有虔誠的蕓蕓呼應(yīng)者;如今的新年獻詞,媒體的角色卻像是時代的“零余人”,它試圖挽住讀者的手臂,期望再得到一次機會。媒體的精心籌備與公眾的寂寥反響形成強烈反差:公眾是如何對新年獻詞失去期待感的?一起來看看~

作者 |曾于里

編審 | 田佳寧(三川匯文旅體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輯| 半島

來源| 風聲OPINION

正文共5875字 | 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一年一度,又到了各大媒體發(fā)布元旦新年獻詞的時候了。事實上,新年獻詞這樣的文體,并不是當代獨有;只不過它成為當代的一種流行,的確是這20余年來才有的現(xiàn)象。

1999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以及主編江藝平的主編寄語《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廣為傳頌,一舉讓“新年獻詞”成為市場化大報的標配,也是紙媒黃金時代聲望與權(quán)威的一個集中體現(xiàn)。

△1999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

然而,在眾聲喧嘩的新媒體時代,各大媒體的新年獻詞早已失去昔日的轟動效應(yīng),就連《南方周末》也不例外。新年獻詞仍是《南方周末》不可缺少的儀式感,提前預告會于2021年12月28日在該報的APP上首發(fā)新年獻詞,讀者可以預約。該條微博有14個轉(zhuǎn)發(fā)、32條留言、98個點贊,熱門評論還有潑冷水的:“沒什么出彩了,還賣什么關(guān)子,愛幾時發(fā)就幾時發(fā)?!?/p>

當日晚上十一點多,《南方周末》2022年的新年獻詞《每一次抉擇都期待一場苦盡甘來》發(fā)布。依然有不少讀者呼應(yīng),微信閱讀10萬+,卻遠稱不上“轟動”。知名媒體人@傳媒老王 評價道,“每年都會看一眼《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一年不如一年了”。

新年獻詞是很多媒體穩(wěn)定的輸出形態(tài),無論是傳統(tǒng)紙媒還是各類新媒體,元旦都要發(fā)一篇。筆者跟幾家媒體的編輯有簡單溝通,他們大抵在11月就進入新年獻詞的準備工作,定主題、定思路、定初稿之后,還要進行反復地斟酌打磨。仿佛沒了新年獻詞,就像以前的報紙“開了天窗”,就不能體現(xiàn)出媒體的“大格局”了。

精心籌備與寂寥反響形成強烈反差:公眾是如何對新年獻詞失去期待感的?

媒體話語權(quán)的失落:

從一呼百應(yīng)到無人相送

21世紀前后,是媒體新年獻詞影響力的鼎盛期,也是我國市場化媒體最繁榮的階段,各大城市涌現(xiàn)出了一批市場化的都市報?!赌戏街苣繁旧砭头浅5湫停簣蠹垊?chuàng)辦于1984年,改革開放初期;位于經(jīng)濟繁榮的南方城市;有著相對包容的辦報環(huán)境;教育的普及,受到一批知識分子讀者的熱烈歡迎;市場經(jīng)濟的繁榮,供不應(yīng)求的廣告……那時新聞記者是讓人艷羨的職業(yè),不僅地位高、收入也高。

原《南方周末》記者南香紅在采訪中曾提到,有記者曾經(jīng)這樣描述該報上世紀90年代的工資:“錢發(fā)下來了,還沒來得及存進銀行,下個月又發(fā)了。放在家里,一摞一摞的?!蹦呐?001年工資已經(jīng)開始走下坡路了,但最多的一個月,記者還能拿到18000多元的薪水。

彼時的市場化媒體,擁有較大的話語權(quán),大抵也都有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定位;媒體人里有大批知識分子,希望憑借手中的話語權(quán)“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經(jīng)由廣為傳頌的新年獻詞,《南方周末》建立了一個“人格化”形象。她關(guān)懷弱者,她悲天憫人;她堅守正義與良知、堅守底線與尊嚴,不屈服不妥協(xié),“我們決不茍且于虛偽和庸俗,決不。因為我們深深懂得,尊嚴是人類靈魂中不可糟踏的東西”(1999);她對社會事務(wù)與歷史進程與強烈的使命感和參與意識,“只有在政治權(quán)利得到充分的尊重與保障的情況下,制定公正的規(guī)則這一更為重要的前提才成為可能”(2003)……

這個階段,媒體在新年獻詞里凸顯的,是真相的記錄者、權(quán)力的監(jiān)督者、公民權(quán)利的啟蒙者這樣的形象。這一形象建構(gòu)為公眾普遍接受與認可,澎湃激昂的新年獻詞由此具備一呼百應(yīng)的效果。

△除去新年獻詞之外,評論方舟也是《南方周末》當年的重磅欄目

時也,勢也。2010年左右,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市場化媒體的增長趨勢已不斷放緩;2012年微信公眾號誕生,并在短短兩三年時間一舉成為最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之一,市場化媒體大都步入發(fā)展的停滯期。2015年之后,市場化媒體關(guān)停的消息逐漸多了起來,一開始還會惹人唏噓,如今公眾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哪怕曾經(jīng)多么風光無限,關(guān)停時也無人相送。很多紙媒的工資已經(jīng)10年沒漲了,這還不是最慘的,慘的是物價越來越高、工資越來越少,甚至發(fā)不出工資。

曾幾何時,信息獲取渠道有限、媒體壟斷了優(yōu)質(zhì)內(nèi)容的生產(chǎn),但在去中心化的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的渠道優(yōu)勢徹底失去,公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多了去了;人人都有發(fā)聲筒,尤其是蓬勃的微信公眾號,冒出了層出不窮的優(yōu)質(zhì)自媒體……加之,隨著外部環(huán)境的緊縮,不少市場化媒體的角色定位僅?!罢叩男麄髡摺?,失去了公眾保留的好感。

如今的新年獻詞,反而成為一些市場化媒體證明自身在新媒體沖擊下仍然有存在價值的手段,新年獻詞成了“合法性”的論證。或承諾會為讀者提供不可取代的優(yōu)質(zhì)內(nèi)容,或宣稱成功地實現(xiàn)了全媒體的轉(zhuǎn)型,或在對光輝歷史的追憶中喚起公眾的情懷。

就連《南方周末》也沒有幸免。在2014年(創(chuàng)刊30周年)的新年獻詞上,它也需要用大段大段地自我描述,“我們一直努力讓自己跟上時代的脈動”“我們也期待給自己一個見證,見證一群報人能否在數(shù)字世界里延續(xù)光榮與夢想”“我們始終堅信,原創(chuàng)嚴肅新聞不會死,它只會創(chuàng)新陣地”……

這樣的“自我鼓勁”,在每一年其他媒體的新年獻詞里常常出現(xiàn)。如果說以往的新年獻詞,媒體的角色是引領(lǐng)者與啟蒙者,有虔誠的蕓蕓呼應(yīng)者;如今的新年獻詞,媒體的角色卻像是時代的“零余人”,它試圖挽住讀者的手臂,期望再得到一次機會。

人文關(guān)懷的“雞湯化”:

社會問題轉(zhuǎn)變?yōu)閭€人問題 

大部分媒體的新年獻詞,都會關(guān)注到個體、關(guān)注到弱者,以彰顯該媒體的人文關(guān)懷?!爱斎跽吲[脫無助讓自己站得更直時,我們的心又何止充滿溫情。我們把永遠的尊敬留給他們”(1999);“我們更應(yīng)該正視更廣大社會群體的基本訴求,對生存保障、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對社會公正的訴求”(2003);“一句真話能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每一個人的幸福比整個世界的分量還重”(2006);“那些彰顯國威的盛事,遠不如帶給國民最切實的福祉更能得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2011)……包括2022年的新年獻詞,也是以一份份“流調(diào)”中為生活忙碌奔波的中國人的身影破題。

無論新年獻詞里出現(xiàn)的詞是“弱者”,是“個體”“每個人”,還是第二人稱的“你”,指向的都是相較于龐大的機構(gòu)與權(quán)力而言力量薄弱的一方,指向的是你我他每一個普通人。這是能夠打動讀者的地方,它說出我們的困境、彷徨與恐懼,呼吁撫平與慰藉我們的內(nèi)心,希望每個人都能金貴起來。

因此,新年獻詞里會出現(xiàn)與普通人生活相關(guān)的很多民生的細節(jié)。比如“物價降了我們就高興,工作丟了我們就犯愁。遇到壞人我們會害怕,警察來了又怕他不守法”(2010);“交了昂貴學費,幼兒園不一定就能安全放心;住了高檔小區(qū),空氣不一定就比別處清新”(2018);包括2022年,雖然隱去了具體的細節(jié),但也還是提到了“抉擇當然有代價,尤在這巨變的當下。抉擇重如千鈞,更需要有心者不拋棄、有力者不放棄,一起扛起時代的那粒灰”……

△“愿每一顆闖蕩的心都能被溫柔呵護”(《中國青年報》,2020)

可惜的是,這樣的人文關(guān)懷,如今卻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批評為“雞湯味太濃”。問題不是因為其對個體的關(guān)注,而是對個體困境的紓解上,不同媒體的新年獻詞指向是一致的:一味鼓勵大家自助與自救。

如同《南方周末》2022年新年獻詞寫道,“在這條路上,我們守望相助,給灰心者做光,給失味者做鹽。讓軟弱者挺起胸膛,讓畏葸者不再彷徨,幫失意者重拾信心,向溺水者伸手施援,給悲慟者撫慰擁抱,令疲憊者沉入酣眠,為無家可歸者提供最后的依靠。這是我們共同的抉擇”。辭藻華麗、情緒不斷遞進堆疊,感染力很強。

只不過,個體的困境,最終紓解之道是“我們”,讓我們來幫助弱者。這自然是沒錯,可如果只是呼吁依靠個體的力量(“我們”是個體的集合)去解決個體的困境,卻可能將造成認知的誤區(qū):將造成個體困境的社會原因轉(zhuǎn)變成個人原因,將社會責任轉(zhuǎn)化為個人責任。這樣辭藻華麗的呼吁聽多了,也就成了“雞湯”,讀者漸生疲倦。

新年獻詞如此轉(zhuǎn)變,有跡可循。2013年之前,新年獻詞里大量出現(xiàn)“公民”一詞,但2013年之后,這個詞就越來越少?!肮瘛辈⒉皇鞘裁疵舾性~,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憲法第33條第1款的規(guī)定,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相較于“個體”“普通人”這樣的稱呼,公民是一個政治學的概念,它強調(diào)的是個體對法定義務(wù)的承擔,同時有權(quán)參與公共事務(wù)。

公民不是被動的姿態(tài),而是主動參與者;公平、民主、法治等大詞也不是玄虛的概念,而是每個公民可以參與推動的實踐。在公民的視域里,個體的困境當然有個體的原因,但如果是社會的癥結(jié)導致的,那么就必須推動社會的改良,而每個公民都可以是一份子。

新年獻詞里,金貴的不是華麗的辭藻、高燃的排比,不是簡單訴諸于社會的“守望相助”,而是行使法律賦予我們不可剝奪的權(quán)利,積極參與一個大的“抉擇”。個體的抉擇,與家的抉擇、國的抉擇,并非割裂開來。我們是家的一份子,也是國的一份子。

我們不難理解當前媒體面臨的壓力,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笑納各大媒體新年獻詞端出的一鍋鍋同樣配方的雞湯。

對“大詞”的冷淡

新年獻詞有著相似的書寫模式:回顧過去,說說現(xiàn)在,展望未來。每一年新年獻詞,都會提到上一年的大事記。

不過,早年的新年獻詞,除了回首與前望之外,更加凸顯針砭時弊、治病救人的功能,并不避諱當年各種負面輿情,甚至占據(jù)較多的篇幅。比如1999年有媒體的主編寄語,就提到了朔州假酒、昆明“鏟除惡霸”、電信反壟斷等當年大事;2008年是奧運會年,新年獻詞里花費更多篇幅提醒,當年是“戊戌變法一百一十周年”,呼吁讀者“無論你是何種角色,都不要被歷史的大潮淹沒,或者沖刷去你的獨立存在。至少你要在大時代中做個堅強的小人物,在狂歡夜中做個自由的舞者”。

△RUC新聞坊對7家媒體2018年新年獻詞做出的詞頻分析

這一情形在如今的新年獻詞里也越來越少見。人大新聞系的公眾號“RUC新聞坊”曾對7家媒體2018年新年獻詞做了詞頻分析,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媒體的新年獻詞會采用抒情議論的風格,較多使用“時代/一代”“中國/祖國”“人民”“強”“新”這類宏觀大氣的詞語,站在歷史的高度總結(jié)國家或媒體的歷史成就,展望未來的進一步發(fā)展;其中,“新”這個形容詞在使用頻率上遠遠超過其他形容詞匯。

仍以《南方周末》為例,其新年獻詞的一個特點是,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交替使用,形成平等交流、娓娓道來的氛圍;在展望部分,以第二人稱的呼喚形成強烈的情緒漩渦,感召讀者,形成對未來的美好期許以及行動力。比如“你要敢于向往,敢于生活,敢于爭取,敢于改變”(2015);“這是你擁有的時間,這是你編程的生活”(2017);“面對考驗,你要么扼住命運的咽喉,要么被命運扼住咽喉,所以,你不能后退、不能屈服,而要努力奮斗,甚至起身戰(zhàn)斗”(2020)……然而,讀者對這一類新年獻詞的冷淡,說明樂觀展望所訴諸的共同體想象,并沒有打動大多數(shù)人。媒體人湯嘉琛犀利地說,“那些熱情洋溢的新年獻詞,年復一年地將希望、理想等大詞當作關(guān)鍵詞,恰恰反證出當今社會最稀缺的東西是什么?!?/p>

20年前的新年獻詞,悲天憫人卻依然可以讓很多人淚流滿面、內(nèi)心充滿希望與斗志。因為那是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是一個做大蛋糕的時代,無論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階層,只要勤勞拼搏,多少都能夠享受到發(fā)展的紅利。因此,一切問題都可以是發(fā)展中的問題,人們相信,可以在發(fā)展中得到解決。

但20年后的今天,經(jīng)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已經(jīng)從做大蛋糕進入到分配蛋糕的階段,20年前具有的很多紅利已經(jīng)慢慢消耗甚至被瓜分殆盡了,而早早就搶到大塊蛋糕的人自然是死死守住自己的利益、并蔭庇下一代,階層也漸漸固化下來。這一代的年輕人會發(fā)現(xiàn)他們很難,雖然生活在物質(zhì)更豐富的時代,但他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可以得到他們父輩所擁有的東西——比如一個體面的工作,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

△2019年東京大學入學典禮,上野千鶴子的致辭

這不是中國社會獨有的問題,環(huán)球同此涼熱。于是,就像東京大學特聘教授上野千鶴子在2019年東京大學入學典禮上給大學生們的忠告所說的,“等待你們的是即使努力也得不到公平回報的社會”。日本的很多年輕人選擇了“躺平”。但中國媒體的新年獻詞里呼吁:“人之抉擇,難以處處順滑,但求不做浮萍。而每一個你我,絕不躺平,絕不由天,要努力在時代與命運的羅盤上刻下印記,以千萬個一粟聚成洪流,匯于滄海。”

話是對的,聽起來也很燃,但能否由此激起讀者的行動力,有待觀察。誠如前文所提到的,任何社會性問題,不能純粹轉(zhuǎn)換為個人問題,并訴諸于個體獨自解決,否則再多的展望與呼吁也可能失效。

媒體是否有能力重建一個可以凝聚起大多數(shù)人的共同體想象?不是一些大詞堆砌的美好未來,而是直擊痛點與難點、有著清晰改善路徑、并需要更多人參與的理念或?qū)嵺`,它不必一蹴而就,但每個參與者進一寸就有一寸欣喜。是不能為,還是不可為?讀者心中有自己的答案。


關(guān)鍵詞: 獻詞 讓人 淚流滿面

上一篇:用奮斗點亮幸福,致敬新時代和我們《江蘇衛(wèi)視2022跨年演唱會》

下一篇:搭建可信數(shù)字版權(quán)服務(wù)平臺,“智媒鏈”共建簽約儀式在京舉行

責任編輯:

最近更新

點擊排行
推薦閱讀